中国教育报4月09日报道 || 河北传媒学院转型发展纪实


 \
 
       河北传媒学院作为一所办学只有20年的民办高校,是如何在转型发展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它为民办高校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本期以“依托‘舞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题,深入挖掘河北传媒学院转型发展的经验,以其提供学习借鉴。
 
       河北传媒学院是一所以传媒和艺术专业为主,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兼容的普通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学校通过理清教学思路、搭建实践舞台、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探索了一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发展成功之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理清教学创新思路,明确转型发展路径
 
       如何服务区域和文化产业?如何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许多本科高校面临的问题。河北传媒学院遵循“传媒是社会的良知、人类的道义”的校训,总结了“培养有良知、守道义、重文化、强技艺、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以“学、练、干、创一条线”为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深化舞台内涵、完善舞台体系、加强舞台建设、发挥舞台功能”的人才培养与产学研新体系,形成了“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走出一条通过“舞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学、练、干、创一条线”即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系统地、分阶段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以期实现服务文化产业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重目标,而“舞台”即是为组织实施这种模式提供的条件保障。把学生推到“舞台”上,就是让学生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把“舞台”搭在社会上,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舞台”并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舞台中心论”或“社会舞台论”的核心,就是为学生搭建各种形式的实践“舞台”,利用这些“舞台”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让学生在“舞台”上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操作,而是凝练为一种符合艺术及相关专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新模式。
 
       建设各类实践舞台,奠定转型发展基础
 
       落实人才培养模式和“舞台中心论”的前提,就是在校内外搭建各类实践“舞台”。河北传媒学院将其分为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创项目、竞赛项目和社会服务等5类。
 
       几年来,学校利用转型资金和自筹资金,进一步加大5类“舞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校建起100多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以及4000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其中有国内或同类院校中较先进的演播室、录音棚、融媒体中心,建设了近30个专家工作室。校外建设了10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河北广播电视机构、北京星光影视城、河北电视台以及多家市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单位。不仅如此,学校还打造了多种竞赛“舞台”,每年都有传媒艺术节、“朝霞奖”大学生影像大赛、“语言艺术”大赛等。校外有“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央广主持人大赛”“国际平遥摄影节”“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等。
 
       在“研创项目舞台”上,师生根据市场需要和学校自主立项、自主创作或与业界联合创作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每年都有几十个项目落户学校,包括央视“春晚”演出、企业事业单位宣传片制作、影视片及动画片创作生产等。在各级政府部门或专业团体举办的各类公益性活动中,都留下了河北传媒学院师生的身影。
 
       “舞台”建设不但为师生教学与创作实践搭建了平台、盘活了校内外教学资源,还引进了一批专家和项目,进一步拓展了人才成长的“舞台”以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平台。
 
       强化“舞台”实践,催生转型发展成果
 
       河北传媒学院在搭建“舞台”的同时,多措并举把学生“推”向“舞台”。例如在校级成立产教中心,加强同企业等社会“舞台”的联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实训课程模块,提高实践学时比例;设立两周的小学期,每学年安排学生到社会“舞台”接受实践锻炼;出台实践学分认定与转换及毕业论文工作条例,规定实践成果突出的学生可转换学分、毕业论文选题要紧密联系产业实践;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上“舞台”,对指导学生作品公开播出、演出及获奖作品给予奖励。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舞台中心论”的实践探索,催生出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
 
       5年间,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取得了突出成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评为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播音与主持艺术等6个专业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学团队被河北省评为优秀教学团队,3项教学成果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培养了近两万名优秀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创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稳步提升。学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微电影《夏夜》获中国高校影视学2018—2019年度影视作品二等奖,《春日单车》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三等奖、第四届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反正》获第八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奖。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上,教师完成或承担省部级项目20余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200余项、横向课题100余项,创作各类作品300余部(件)。《中国城轨》《突出再突出》《建军大业》等多部影视片在央视播出,舞台剧《小兵张嘎》、歌剧《戎冠秀》等在国内外剧场演出,纪录片《绿色长城》获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科教片”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成果,标志着学校实现了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型发展。


原文链接:
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0-04/09/content_578298.htm?div=-1

供稿: 作者: 日期:

更多 › 影像河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