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专业联合培养教学成果——暨电影《傍晚向日葵》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电影学专业联合培养教学成果——暨电影《傍晚向日葵》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 郭海瑾)9月15日下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48期影视大讲堂顺利举行。本次大讲堂的主题为“电影学专业联合培养教学成果——暨电影《傍晚向日葵》创作座谈会”,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传媒学院校长、电影《傍晚向日葵》总制片人李锦云,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与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会长孙崇磊等专家学者,围绕《傍晚向日葵》的影像层面美学价值和生命哲学思考,以及这部影片作为两所院校联合培养教学成果的意义与展望,进行了观点分享和学术交流。本次大讲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担任学术主持。

24f54bbc32c50005a20fc17c3894d14.png

据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系和电影电视研究所,自2013年起与河北传媒学院达成联合培养计划,始终遵循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每年至少联合培养1名电影学博士,至今已培养多届博士研究生,成果丰硕。这些毕业生在电影行业的各个领域开始崭露头角,甚至成为业界的骨干力量。其中,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李旭,作为联合培养博士中的佼佼者,所取得教学成果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执导的影片《傍晚向日葵》,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中斩获许多奖项,也获得了诸多学界专家、学者们的肯定。

与会学者们表示,《傍晚向日葵》的诞生,不仅是两所高等艺术院校的合作成果,更是科研教学与创作实践的结晶。中国艺术研究院发挥了全门类、多学科,横向教学、横向听课、横向选课的优势,各个门类的课程形成互补态势与交互效应,能够激荡出新的思想火花与创意。河北传媒学院侧重实践,让影视系的学生能够介入到实践之中,这接续了前海学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术传统,这是从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杨荫浏、黄翔鹏、王朝闻、黄宾虹等前辈学者们身上延续下来的治学理念,既能出艺术高峰,也能出学术高峰。《傍晚向日葵》所体现出的正是这样一种理念和精神。

与会学者们认为,《傍晚向日葵》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从哲学维度,它讨论的是个体的死亡与追寻,电影冷静的视觉表意,能够让观众在喧嚣、匆忙、躁动、烦乱之中,回到宁静的内心。大家表示,一个青年导演能有这样的思考和表达是不容易的,这对当下中国电影教育而言,具有示范性效应。应对青年导演的创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更多的支持,对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电影教育理念执着坚守。

周庆富在学术总结中表示,在目前学科调整背景下,要大力发展实践类教学,培养真正具备动手能力的学生。作为当代女性题材的艺术电影,首先,《傍晚向日葵》既是凄美的,也是唯美的。在都市女性徐曼芳、皮影艺人李有才甚至小孙子身上展现出的故事都有凄美的一面,充满着美丽和死亡,挚爱与无奈,离别与思念。整部电影又是唯美的,宁静的山村、善良的人性,每一个镜头都似定格在油画里,观看这部影片犹如和主人公一起,去触摸那个不太遥远的时代。其次,《傍晚向日葵》既是“山村旧事”,也提出了对现实的希冀。影片叙事的明线是都市女性徐曼芳面对死亡的选择和改变,是女性艺术影片的突破式尝试,让观众在宁静的山村中去感受主人公杂陈的内心世界。而暗线又是对文化传承的希冀、乡村振兴的呼唤,直面非遗保护、留守儿童等农村现实问题。同时,《傍晚向日葵》既是单纯透明的,又是复杂交割的。一个寻找知青岁月的中年女性,一个不苟言谈的爷爷和他的孙子,他们身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背后的故事心酸甚或无奈,而从他们心灵深处折射出来的是善良是希望。《傍晚向日葵》犹如她的名字——心酸而美丽,蹉跎而向上。

供稿: 作者:党委宣传部 日期:

更多 › 影像河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