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网站>思政领航>党建品牌>特色党建品牌
国际传播学院:多语言赋能思政教育
供稿:时间:2025-09-23
国际传播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分别为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专业,其中英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学院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培养中外语言文化服务人才”为目标,构建“语言+”特色育人模式,强化“厚基础、重实践、融传媒”的教育特色,致力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需求。结合学院实际,融合传媒特色,学院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形成“党建+专业”特色,凝练“语言+”育人模式
国际传播学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形成“党建+专业”的特色。每学期都举办“开学第一课”,从思想上为学生明确方向;与马院教师合作教授同一堂课,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邀请专家进校讲座,讲述“红色经典”故事,将专业和党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西柏坡、高平、雄安新区等地进行研学,将专业建设融入到党建中去;在院级公众号开辟“厉害了我的国”“非遗古韵”“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等版块,共计推文756篇;在学院组织“河传青年说”微团课大赛,用不同语种讲述中国故事。
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于教学中以“厚基础”“重实践”为两翼,形成了“语言+”育人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创作”:通过创意写作、剧本创作等实践课程,形成“写创练”培养模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教学”:采用教学设计、文化传播实践强化职业能力。外语大类——“目标语言+技能”:按照“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职业综合”三个不同阶段,形成了围绕“翻译”“文化”“行业”等的“目标语言+技能”培养模式。打造了以语言为媒、文化为魂、传播为用的品牌项目,通过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国声音传播者”。
  • 传播+思政实践
结合学院实际,打造传播+思政实践的模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探索,增强了育人的实效性。
  • 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院党总支先后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赴红旗渠、高平地道战、西柏坡等纪念馆实地参观学习,共计组织8次,参与人次达440余人次。结合专业教学,组织中文专业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撰写解说词,外语专业学生进行翻译,设计“革命圣地双语导览”实践项目,(如用英语、西班牙语讲解西柏坡革命历史等)。
(二)以学科实践为支点,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新型育人方式。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依托“三下乡”“返家乡”,组织35支实践小分队参与到了助力乡村振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先后荣获优秀组织奖、市级、校级优秀实践小分队、市级、校级优秀个人、优秀调研报告等奖项。其中2024年暑期“三下乡”活动,被人民网、中国公益之声、CCTV公益之声、今日头条、搜狐网、大学生云报、环球新闻网、中国周刊网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三)学生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院举办了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汉字听写大赛,汉服展,外语话剧演出,多语种的演讲,辩论,写作大赛等。依托知行国学社、ME外语话剧社等社团,开展了富含中国文化的手工艺品制作、书法比赛、双语话剧演出等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促进跨学科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对接社会需求,充分发挥高校服务于地方发展的作用。学院组织学生走进石家庄翟营大街小学、兴安大街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同时学院与两所学校签订了志愿服务基地协议;组织志愿者开展“一杯热豆浆 温暖一座城”、走进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等;学院英语教研室对接栾城杯国际无人蜂群技术大赛,组织口译实践小分队担任口译志愿者,展示了河传学子积极向上、热心公益的良好形象。学院组建志愿服务小分队,推荐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选拔活动,已外派多名志愿者,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分享我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的实践案例,讲述中国共产党坚守理想、践行初心、不负使命,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