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集团董事长翟志海:关于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于2014年5月2日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相对于国企改革较长时期的理论准备和政策扶持,职业教育进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是新的课题。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对于破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难题,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从根本上破解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瓶颈制约
职业教育要办出水平,提高质量,必须以雄厚资金为基础。职业教育生均培养成本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3倍,要靠大量经费投入来满足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训练的需要。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投入却普遍低于同级普通教育。要发展完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只有大力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投入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矛盾
多年来,虽然政府十分重视校企合作,也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予以推动,职业院校也有与企业合作的强烈愿望,但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仍然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从根本上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而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企业成为学校股东中的一员,学校发展与企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者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也就自然形成;职业院校就能把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作为目标,就可以按照行业、企业需求来培养人才,从而解决了供需矛盾。
三、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有利于深化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体制机制问题,即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学校在不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可以按股份制公司模式运行,学校教职员工也可以投资入股成为学校的股东。既有利于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企业需要灵活自主办学,又有利于整合社会各方和校内各部门资源,激发和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落实,内部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治理能力得到提高,现代学校制度也随之率先在职业院校建立起来。
为此,建议中央出台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政策,支持、引导高等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
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经验,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应当是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不同所有制的两个及以上主体共同出资举办的新型教育模式,其本质特征是产权结构、治理主体多元化,既包括二级学院探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又包括学校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探索。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至少可以探索以下四种实现方式。
1.公办职业院校引入社会资本。公办职业院校可以尝试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参与校企合作。混合所有制试点应循序渐进,对于现行体制下发展状况较好的职业院校,可以将与市场需求和企业联系紧密的院系或专业拿出来,试行“一院两制”(公办和混合),让各类社会力量通过“混合制”参与到试点中,与“公办制”形成现实比较,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混合制”制度安排。对于发展状况较差的公办职业院校,可以选择硬件相对好的学校整体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解决制约这些公办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2.民办职业院校引入国有资本。民办职业院校体制机制灵活高效,市场反应灵敏,但普遍存在办学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对学费依赖性大、缺乏发展后劲的现象。可以鼓励现有民办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改造;鼓励国有资本按照“入股自愿、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新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减少学校投资压力,发挥国有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诚信效应。
3.公办民办职业院校委托管理。委托管理是指办学相对困难的学校将管理事务交给更具专业能力的机构,从而提高管理效益。受委托管理的学校,其办学体制、学校性质、经费投入、教师编制、收费标准不变。这一模式上海浦东新区早在2004年就已开始尝试并取得明显成效。委托管理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格局,既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能建立起灵活的激励制度,能带来公办学校所不具有的办学活力和效率。除了民办院校委托管理公办院校,公办职业院校也可委托管理民办院校。
4.PPP共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是政府与市场组织、非政府组织、个人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制度设计,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率先提出,继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运用。教育领域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建立合作关系,提供教育服务以促进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双方通过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风险和收益。典型模式有英国的私人融资计划、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新学校项目、美国的特许学校和契约学校、菲律宾的学校领养计划等。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可以借鉴PPP模式,公私联合开展职业院校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校园项目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此外,政府在出台推动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改革相关政策时,应体现四个基本功能:一是明确公办职业院校实施混合所有制后的法律地位、法人属性、治理结构、产权归属、监管方式的补充法律依据。二是提出公办职业院校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分类原则、扶持政策以及实施的基本操作程序。三是提出公办职业院校“混合”后的决策机制、监督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的操作规程和实施办法。四是根据各地经验提出实践中要注意的各种倾向性问题。
供稿: 作者: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