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传媒学院共同举办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教学成果—电影《傍晚向日葵》创作座谈会
2023年9月15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河北传媒学院主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传媒学院电影学专业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教学成果—暨电影《傍晚向日葵》创作座谈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精英集团副总裁、河北传媒学院校长、电影《傍晚向日葵》总制片人李锦云,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与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会长、电影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孙崇磊,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河北省影视家协会艺委会主任、文学创作一级、河北影视家协会原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汪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孙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河北传媒学院副校长兼影视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电影《傍晚向日葵》监制李兴国,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承健, 中国电影报副主编张晋锋,《文艺研究》副主编、研究员张颖,《艺术评论》总编、研究员王瑜瑜,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所长、研究员孔培培, 中国艺术研究院数字摄影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李镇,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谷卿,中国艺术研究院招生部学位办公室主管,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博士,电影《傍晚向日葵》导演李旭, 原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河北传媒学院教授、电影《傍晚向日葵》编剧刘一兵, 河北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电影《傍晚向日葵》编剧姚婉莉等30多位领导、专家和30多名青年学者出席座谈会。座谈会前领导专家对电影《傍晚向日葵》进行了观摩。
座谈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研究员主持。首先,河北传媒学院李锦云教授介绍了电影的创作初衷,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多年来对于河北传媒学院的支持。自2013年院校合作至今,已经联合培养博士十年之久,培养了一批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影视高端人才。希望未来院校能够在人才培养、影视实践探索等方面继续深入合作。
接下来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发表了意见,充分肯定了作品对女性在特殊生命状态下心理、情感、生存方式等方面所作的深度挖掘与准确把握,有着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从镜头、光线、色彩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美学设计,作为一名年轻导演的处女作,这是难能可贵的,体现出了浓郁的个性化思考和电影创作才华。大家还就“大学电影”的概念、审美含义、对电影学专业联合培养的意义进行了阐发,认为《傍晚向日葵》是对于“大学电影”的有益探索,接下来应该对于“大学电影”这一艺术电影新门类进行深入研究,真正使其成为中国电影的新类型,为大学影视实践创作探索新路径。
李旭导演表示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是回母校交作业。这部电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河北传媒学院联合培养的成果。电影主题是“关于生与死庞大的仪式”,以电影的光影来呈现这种仪式,体现主人公乃至每一个人面对生死困境的态度。也以此片表达对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传媒学院的感恩之情,更希望继续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教和支持。
最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进行总结讲话。周院长首先祝贺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传媒学院联合培养取得重要成果。对于这部电影,周院长谈了三点感受:这部电影很真实,让人感动;这部电影很干净,既有构图的设计又反映人的本质纯净;这部电影很美,既有画面的形式美,又塑造了人性之美。并强调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河北传媒学院这种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影视实用人才的良好路径,应该大力推广。
电影《傍晚向日葵》讲述的是由娜仁花饰演的都市女性徐曼芳在身患绝症的背景下,放弃治疗,重返与亡夫曾经插队的地方,试图在对青春的美好回忆中了结生命的故事。在她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乡村里,她遇到了皮影艺人、留守儿童以及她对生命最初的热烈与温暖,也感受着生命逝去的凌冽与激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完成了一次痛苦而美丽的精神超越与升华。
据了解,电影《傍晚向日葵》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历时四年,几经打磨才臻于完善。目前已获得第56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雷米奖、巴塞罗那环球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奖、智利南锥体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故事片奖等奖项;同时先后入围西班牙马德里电影节、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推出电影节、戛纳世界电影节、阿根廷圣克鲁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荷兰新视野国际电影节、第12届西班牙马德里国际电影节等。在2023年5月举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三十届大学生电影节“南国(珠海)电影周”上,该电影作为特别推荐影片开幕放映,获得观众广泛好评。
供稿: 作者:党委宣传部 日期: